PP电子官方网站闪闪发光的他们在小学期汇报中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初秋已至,本年度新闻与传播学院各年级小学期实践告一段落。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以严谨、专业的态度进行社会调研,以深刻、细致、详实的镜头语言,找到社会问题切口,以融合、创新的媒介,为准传媒业注入活力。,新闻世纪网拟于制作团队同意的前提下,以专题的形式陆续推送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小学期实践优秀作品,敬请期待。
第一组展示的作品是来自17新闻学1班的《云梯上的巨变》。小组展示由“以小见大,以村见国”的概念引入,以H5的形式报道了四川省大凉山中阿土列尔村脱贫的故事。制作过程中,小组经历了三次大推翻,无数次小推翻,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预览1288次,最后呈现出一个多种交互结合,明暗线交织的长幅互动连环画。主讲人周晶在汇报最后特别提到,融合新闻不只是图文相加,而是把多种元素放在适当的地方。
紧接着是17传播学班的调研报告《电商直播——新传人的又一“岔路口”》,该小组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随机选择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作为样本,研究了他们在电商直播行业的整体就业趋势。作品整体保持了严谨的学术态度,老师们在点评过程中提出了一点对样本的质疑,仅仅选择浙传新闻学院的学生,调查放量的角度是否太窄。
17广播电视学1班带来的作品则是一份解释性深度报道《码上杭城——城市大脑助力疫情防控》,主要介绍了杭州城市大脑的概念与运用。成片采用出镜记者体验+解说词的方式呈现,分为对城市大脑的场景应用、解决潜在问题、总结升华三个部分,兼具新闻性和科普性。
来自17编辑出版学班的团队作品《我的星球》,作品以纸质书的形式展现。作品图文结合,宇航员和星球的设计浪漫而美好。极具趣味性的一点是标题内的“”是由读者自己来填写的。老师们都非常在意的一点是书中的插画是否原创,在得知部分图画是网络上寻得时,巩述林老师提醒,即使是特别小的元素,也要特别注意版权问题。
17新闻学2班的《“洪水“启示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了SVG点击模块和交互动画,不仅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的洪水的威力,同时也对其气候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数据分析中,李娟老师肯定了成灾面积和受灾面积的表现形式。第二个部分是网络“洪水”漫天的数据呈现,提出洪水灾情成为网络狂欢的素材,是更为可怕的人性灾难。就此,老师们展开了激烈讨论,周元老师对数据新闻能否呈现网络狂欢的影响提出质疑,而李娟老师则认为这种研究作为新闻人的理想是值得被肯定的。
17数字出版班的作品《瘟疫与文艺——新形态瘟疫主题读物》是一本线上交互式电子书。其中艺术展的表现形式让人眼前一亮,主讲人刘晓彤先展示了互动视频,然后发放ipad让老师沉浸体验交互式电子书,全方位展现了作品。为了更好的呈现效果,电子书中还外挂了一个H5的二维码,互动小说中有多个支线结局,让艺术变得更有意思。
17广播电视学2班带来的作品《破疫——外贸突围战》,成片运用新闻+纪录的模式,以疫情下外贸行业的发展现状为主题,选取了三家外贸工厂、一场全球跨境电商节和一位外贸领域相关专家进行采访拍摄。在深度报道中穿插纪实部分,增加了可看性。
压轴的一组是17飘萍班的作品《是谁杀死了弗洛伊德?》,作品是一份网页版交互式融媒体报道,主题来源于弗洛伊德事件。从两份死亡报告的矛盾点出发,让读者以疑问为驱动,沉浸式探索,最终得出事件的。主讲人孙研表示,小组在制作过程中也在不断摸索更好的表现形式,信息数据都来自外网,翻译的准确尤为重要。周玉兰老师对作品中的数据可听化和用户思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今年17级的小学期作品总体来说确实是质量非常高,老师们对每一个作品都有点难以割舍。”担任17级小学期优秀作品评比的组长周玉兰老师这样评价道。
在隔壁305教室同时进行的,是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小学期评优活动现场。评选由曾海芳老师牵头,八个班级通过抽签决定上场顺序,轮流展示。
首先上场的是18新闻学2班,她们通过纪录片《古韵陈庄》描绘出一幅古色古香的村落风貌。她们走访竹篮编织的手艺人,采访姑嫂饼的第五代传人徐立巧,将陈庄村的独特魅力展现在观众面前。主讲人朱微敏说:“我们项目的定位是产学研一体化,从项目本身出发,能够立足实践,对接市场,最终促进美丽新乡村的发展。”
18编辑出版学1班制作了精美的H5动画,展示了良渚文化璀璨的文明。她们充分运用了H5的优势,通过划线动画、拼图、画廊等设置提高了互动性。通过有趣的互动,用户在H5中可以体验到良渚人捕鱼、治水、祭祀的三个生活场景。在作品展示的最后,主讲人刘若琰引用了罗德尼的一句话:“遗产最重要的不是关乎过去,而是我们与现在、未来的关系。”她们希望能够借助新媒体,建立属于杭州,属于浙江的文化自信。
18飘萍班的《西兴灯笼亮起来》选择用故事性的纪录片的形式展示成果。纪录片融合了多种元素,既有现下流行的vlog形式,也增添了互动模式,在不失新闻深度的同时体现了故事性与生动性。她们通过实地考察,对西兴灯笼没落的困境进行了记录,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只有政府牵头,传统手艺人、西兴陈列馆、官方传承人这三条路一起走,才能使西兴灯笼亮起来。
18新闻学1班关注客运安全和粮食安全这两个新闻点,制作了《遇黑记》、《黍中鼠》两部动画作品。在场老师点评道:“选题很有意思PP电子,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知识,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18传播学班的同学以发放问卷和参与式观察这两种方式,对游戏陪玩这一职业进行了调研。主讲人王宇辰用风趣的演讲风格,展示了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了游戏陪玩行业的市场发展空间。运用心流理论,剖析了玩家在每个游戏阶段对于游戏陪玩人员的心理诉求。最后,对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18广播电视学2班通过手书这一视频类型,展现了杭州三潭映月、灵隐寺等美景。小组成员自主改词编曲,绘制人物形象,剪辑视频。他们希望通过强烈的画面感,以年轻人爱观看的视觉化形式,传递杭州这一城市带给她们的情绪。
18编辑出版学2班带我们走进了浙江戏剧小课堂。她们用三节微课,向我们介绍了浙江三大剧种:越剧,绍剧,婺剧。课题小组自主撰写讲授式课程文案,进行戏剧人物的制作,微课的拍摄,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解了浙江三大戏剧的历史、有名的戏剧派别以及戏剧的发展现状等。在播放完第一集微课后,评委老师意犹未尽,还观看了后两集的大致内容。
18广播电视学1班的《寺画山水,诗题浙江》以寺庙为切入点,将寺庙作为城市的一个缩影,再过渡和展现这座城市乃至浙江的秀美山水。跟随着精美的视频,我们从杭州,到绍兴,到台州,在浙江各地留下足迹,深化了“诗画浙江”这个主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19级小学期成果展示在第二教学楼307教室举行,共有7个班级团队参评,9位老师进行现场打分。
19新闻学1班的作品《游离在认同与抵抗之间—大学生如何看待选秀节目中的投票环节》(后文称《选秀》)与19新闻学2班的作品《00后大学生观念与性健康调查—以浙江传媒学院2019级学生为例》(后文称《性调查》)都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不同的是,《选秀》组利用舆情分析的方式,收集了2000份评论样本,对粉丝打投行为进行解读,分析了受众对选秀节目投票环节的看法。《性调查》组则设置性知识小测验辅助调查,总结得出了大学生性知识匮乏、学校性教育刻板、单一的问题。
19编辑出版学1班的作品《二维码技术对出版物空间的拓展》通过亲自扫码实验、研究市场报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探究了以高中教辅资料为主的二维码使用情况及存在意义。19编辑出版学2班的作品《对儿童绘本受众群体的分析调查》分析了儿童绘本市场,认为儿童绘本购买群体主要以儿童家长为主,其购买行为受到家长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在开始作品汇报前,19传播班的小组播放了一则吐槽堵车情况的短视频,引出报告主题《“智慧高速”为何频频堵车—以杭州高速为例》。与司机一起乘车走高速、打电话给市民热线反映交通拥堵情况、研究下沙高速车流量情况与高峰时间......该小组通过这些方式调查得出了影响“智慧高速”频频堵车的原因,并对未来“智慧高速”的传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展望。
《青年如何“乘风”去“破浪”》是19广播电视学2班小组的作品。该小组以b站发布的视频《后浪》为例,通过大数据采集并结合文本分析,探究总结出青年话语特点,启示人们发现探索当代青年的话语空间,由此生产出更好的媒介内容。19广播电视学2班小组则以微博为例,研究了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
Copyright © 2020-2025 PP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粤ICP备20008751号-1 Xml网站地图 HTML地图 txt地图